可以预见,今后农业竞争,将集中体现在区域农业产业集群高地的竞争层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农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目的就按照产业优势提升路径,通过产业集群集聚和创新引领优势的培育,努力打造引领全国或大区域同类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高地,不断提升发展优势抢夺竞争主动权,占据产业发展的统领和支配地位。
当然,要达到引领全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地位,产业集群高地必须具备全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中心、产品及资材集散地、产品价格形成、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高地、产业信息源头等功能。如山东省寿光蔬菜、金乡大蒜、菏泽油牡丹等特色产业,正是按照优势提升路径,在壮大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产业和要素集聚,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出在全国知名的产业高地,建成全国专业性产业发展、产品及信息集散、价格形成、技术示范等中心,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全国的作用,为本地产业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陕西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按照农业产业优势提升路径,加快壮大规模优势、强化集群优势、形成集聚优势、培育创新优势,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对全国产业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高地,建成农业强省的坚强支柱:
1、以千亿级苹果产业为代表的果业,规模有优势,覆盖区域广,品质提升和产后整理增值空间大。果业是我省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苹果建成黄土高原千万亩集中优势产业带,产量超过千万吨,分别占全国的近1/3和1/4、世界的1/7和1/8。猕猴桃建成世界最大的秦岭北麓集中产区,面积100万亩,总产140万吨,占世界的1/3。从发展潜力上看,苹果“北扩西移”还有100万亩的空间,猕猴桃秦巴山区原产地新建50万亩;智能选果、贮藏保鲜有较大增值空间。
2、以千亿级羊乳产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强,加工需求和市场消费潜力大。陕西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羊乳加工基地,羊乳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国内有绝对优势。全省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羊乳品市场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36%、46%和85%;羊乳企业具备10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完全有条件打造出千亿产业。
3、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有规模和效益提升的双重空间,产业脱贫、拉动增收最直接最快捷。规模居全国第6、西北首位,年均保持20万亩的增量,目前已发展到328万亩,反季节蔬菜省内自给率提高到70%,总产值突破850亿元。
4、形成了“小板块、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格局。茶叶面积、产量居全国第8和第10,产值居全国第7,成为陕南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秦岭中低山区还有近百万亩的潜力;陕南片区大规模推进中药材发展,陕北小杂粮出口创汇增长,黄河土石山区红枣提质增效,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森林资源丰富,核桃、魔芋等林产业潜力大。这些都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
各地市根据这一思路,集思广益,在充分认识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布局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迎接我国农业新一轮大发展,让农业产业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五、以陕西省为例看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1.分类施策,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地。按照生产规模、发展态势及市场需求变化状况,陕西农业产业集群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规模大、产业集群集聚优势初步形成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产业,已经培育出多个产业集群集聚区,但集群影响力不够,辐射带动力不强,今后该类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结合国家级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粮食功能区布局,通过扶优扶强,完善市场物流体系,加快产业联合体建设,促进集群优势向要素集聚和创新引领优势转变,尽快培育2-3个产业集群规模大、要素集聚水平高、创新实力强、辐射带动力大、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高地。
二是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态势良好的产业,如水果、茶业、奶业、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其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今后应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在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或重点县市,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培育建设加工企业、配套关联产业、交易物流市场、产业文化园建设,加快规模优势向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优势转变,尽快形成现代要素和功能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高地。
三是符合消费转型升级需要的大健康产业,如中药材、甘薯等产业,尚处于以规模优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应抓住产业市场需求升级和产业转移带来的良好机遇,引导其合理布局、集聚发展,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尽快培育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特色和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集聚区,逐步推动产业规模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型,打造产业核心引领高地。
2.积聚力量,打造陕西省农业创新集群高地。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杨凌农业科技城是我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也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密集区,应利用好这一农业科技聚集优势、科技资源要素密集优势、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优势,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提升区域发展定位,加快招商和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农业产业、科技、金融紧密融合,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农业高新区,打造我国西部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引领示范区。
3.扩大开放,打造外向型农业产业集聚高地。随着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在实力增强的基础上,要主动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应以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区为重点,主动利用陕西省空、陆、海、丝绸之路,引导集聚区农业企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良种资源,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产业集群,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高地,通过国际化竞争引导农业企业转型升级。
4.抓住机遇,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高地。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紧紧围绕国民消费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三品一标”和品牌农产品培育为重点,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区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高质量发展的农业产业龙头和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一批生产与加工、营销环节更加紧密融合的产业联合体,并引导产业以生产功能为基础向多功能拓展,打造一批能够引导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地。
六、加快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对策
1.规划引导,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各地要摒弃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发展思路,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和竞争态势,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质量导向和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功能区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引导,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逐步由“小而全”向“大而专”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形成各具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优势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型。
2.多区共建,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高地。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双创基地等政策叠加,重点聚焦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核心区的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政策性多园(区)共建和同步打造,引导产业主体和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形成产业体系健全、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功能完善、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群高地,并向全国性产业集群和引领高地的目标迈进。
3.要素集聚,提升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从陕西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现状看,重点要加强产业资本、科技、市场要素的集聚能力。
一是引导产业资本集聚,各产业集聚区,应成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财政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在集聚区集中办公,为集聚区提供金融服务;建立融资平台和农业贷款担保机制,为集聚区企业提供担保、融资租赁服务。
二是市场需求集聚,加快区域性农业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农产品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三是科技要素集聚,鼓励科研机构、涉农高校与产业集聚区政府或龙头企业联合创建开放性创新平台,引导城市科技人员向产业集聚区流动,引导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科技部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大协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面增强集聚区创新发展能力。
4.产业互联,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发展效率。产业互联化是产业发展到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大趋势,要在产业集聚区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建设好产业集聚区综合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对产业集聚区综合管理能力;
二是要打造好集聚区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网络体系,增强集聚区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能力;
三是结合市场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四是建设好集聚区信息化管理和产业互联,引导各产业环节更加紧密衔接融合,加快产业信息和要素流动,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5.宣传推广,提升产业集群高地辐射带动能力。各农业产业集聚区,要突破行政区划局限、提高功能定位、大格局发展,为此,必须加大对内对外宣传,扩大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同时也要做好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前景的谋划和规划,借助国家各种农业会议宣传推广产业集聚区。要建设好产业集聚区网络宣传平台和举办高层次产业发展会议。要求省内具有一定规模化和知名度的产业集群高地,一定要谋划好全国性产业会议。正如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一样,将集聚区建成国家乃至世界产业的永久性会议中心,做到以会引资、以会聚才、以会招商、以会宣传。